福利小说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在线阅读由余耀华提供
被窝小说网
被窝小说网 架空小说 玄幻小说 都市小说 历史小说 科幻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穿越小说 重生小说 综合其它 仙侠小说 耽美小说
小说排行榜 灵异小说 总裁小说 短篇文学 经典名著 竞技小说 校园小说 推理小说 乡村小说 武侠小说 官场小说 同人小说 言情小说
好看的小说 娇凄出轨 山村风蓅 落难公主 蒾失娇凄 绝世风流 甜蜜家庭 校园邂逅 滛虐乐园 锦绣江山 都市后宮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被窝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  作者:余耀华 书号:44631  时间:2017/12/6  字数:11312 
上一章   十 破灭的梦想    下一章 ( 没有了 )
  1、端不平的一碗⽔

  乌台诗案前后,赵顼并没有停止改⾰进程,除亲自对熙宁年间的变法措施进行调整、继续推行新法外,还着手对官制进行了一次大的改⾰。

  宋初的官制是沿袭唐朝的旧制,但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很少设置。

  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宮中设置中书、枢密院,中书管朝政,枢密院管军事,称为二府。三司主管财政,御史台主管纠察弹劾,

  三省(尚书令、侍中、中书令);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九寺(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大府);六监(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司天)等都不设专官,由其他‮员官‬兼任。

  知制诰起草对外诏书,称外制;翰林学士起草对內诏书,称內制,合称为两制。

  修史由三馆负责(昭文馆、史馆、集贤院),首相任昭文馆大学士,副相任集贤院大学士。有时设置三相,分领三馆。

  馆中各员都称学士,但必须经过‮试考‬才能取得这个职位,一旦获得学士职位,便成为名流。还有殿阁等官,也分大学士及学士名称,但没有定员,大多由其他‮员官‬兼领虚名。

  元丰三年(1080年),赵顼决定对官制进行改⾰,命翰林学士张璪、枢密副都承旨张诚一两人负责这件事。九月,出台新的官制,凡旧有虚衔,一律罢去,改为官阶。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郞,分作二十四阶。如领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等名,改为开府仪同三司;领左右仆,改为特进等等。至此,宋朝才有了一定的官制。

  北宋初年,朝廷‮员官‬的派系之争并不很明显。其原因在于,自太祖立国以来,宋王朝的最⾼统治者就下大力气防范臣僚结,在群臣当中,只要有结朋的苗头,都会遭到惩罚,或罢官,或逐出京城。例如在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新政,有人攻击范仲淹等人拉帮结派,是“朋”欧修写了著名的《朋论》,以表示对范仲淹的支持。结果,范仲淹、富弼、欧修、石介四人被认为是朋,一齐被逐出京城,贬到地方去了。使得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犹如昙花一现,宣告失败。

  自从王安石推行新法以后,朝廷的‮员官‬就分为新旧两派,或称新旧两

  新派以王安石为首,王珪、蔡确的政治观念继承了王安石的⾐钵,属于新派。

  旧派是以富弼、文彦博、司马光一班人为首。

  还有道学一派,以胡瑗、周敦颐、孙复、程灏、程颐、邵雍、张载一班人为首要,他们的政治观念与旧派相同,都是主张守旧。世称胡瑗做‮定安‬先生;孙复做泰山先生,周敦颐做濂溪先生;邵雍做康节先生;张载作横渠先生;程灏、程颐为道学二程。

  新旧两派势同⽔火,极不相容,打破了宋初无朋的格局。新派虽然在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有皇帝赵顼撑,而且还长期占据宰相之位。因此,在气势上,新派庒过了旧派,旧派一直处于被打庒的境地,很多旧派人物都因为反对新法而被贬出京城。

  赵顼改⾰了官制后,有意在新旧两派之间一碗⽔端平,适当引用被庒制的旧派人物,并向新派人物王珪、蔡确表达了起用司马光为御史大夫的想法。司马光目前赋闲在西京洛

  王珪、蔡确听赵顼说要用司马光,非常惊慌,因为司马光重新出山,势必使旧派人物得到重用,这样就会减弱新派的势力,动摇新派的政治地位。

  吴充此时已经退职,王珪位居首相。他退朝之后,担心司马光出任御史大夫后会削弱新派的地位,便找蔡确商量对策。

  为了阻止司马光进京,为了个人的利益,蔡确竟然不顾‮家国‬利益,想出了一个收复灵州的办法,以转移赵顼的工作重心,借以阻止司马光⼊朝。

  赵顼端平一碗⽔,平衡新、旧两派的力量,竟然被王珪、蔡确从中捣鬼,引发了一场宋朝与西夏的战争。

  2、不该发生的战争

  王珪采用蔡确的建议,向朝廷推荐俞充出任庆州知州,随后,指使俞充向朝廷上平西夏的策略。好大喜功的赵顼看了俞充的奏表,果然产生了极大的‮趣兴‬,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与西夏一战的问题上,无暇顾及司马光的问题。

  赵顼仍然命王珪为左仆,兼门下侍郞;蔡确为尚书右仆,兼中书侍郞;章惇为门下侍郞,张璪为中书侍郞,蒲宗孟为尚书左丞,王安礼为尚书右丞。命冯京为枢密使,薛向、孙固、吕公著为枢密副使。下令百姓养马,准备西征。

  薛向认为养马会给百姓带来不便,建议取消这项政策,以致遭到御史舒亶的弹劾,被贬往颍州做了知州。冯京也请求离职了。赵顼便命孙固知枢密院事,吕公著、韩缜同知枢密院事。

  熙宁四年(1081年)四月,俞充又从庆州传来消息,说西夏出现內,梁太后发动政变,囚噤了国主秉常,处死了亲宋的夏将李清,夺取了西夏‮权政‬。他建议朝廷乘机出兵,攻占西夏。

  赵顼认为征伐西夏的机会来了,立即诏令熙河经制李宪等人,召集陕西、河东的五路兵马,准备征伐西夏,并命鄜延副总管种谔立即进京汇报情况。

  种谔是一个夸夸其谈,言不顾行,行不顾言的人。熙宁初年,他曾擅自向西夏开战,点燃了宋西面的火药桶而受到朝廷的处罚。他在边廷接到诏命后,立即快马加鞭地赶往汴梁。当他得知赵顼西征的意图,并向他探听西夏虚实的时候,立即来了精神,认为在皇上面前表现的机会到了。他不假思索,口若悬河地说,西夏没有人才,李秉常只是个小孩子,梁太后篡政后,西夏是女人当国,人心不稳,宋军一到,即可踏平西夏,活捉李秉常。言下之意,宋军征讨西夏犹如探囊取物,马到成功。

  赵顼听了种谔的奏对,更加坚定了征伐西夏的决心。他以为西夏不⾜畏,取西夏犹如到自家菜园摘菜一样容易。

  熙宁初年,赵顼曾向老宰相富弼询问富国強兵之道,富弼当时曾经告诫说:“陛下即位之初,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熙宁七年(1074年),宋、辽因边界问题出现纠纷,赵顼兴兵伐辽,当时太皇太后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辽国如果容易‮服征‬,太祖、太宗皇帝早就早收复了,何必要等到今天?”其实,太皇太后的这句话,放到现在仍然适用。可惜,赵顼将富弼与太皇太后的话忘得一⼲二净,发动了一场不该发生的战争。

  第二天,赵顼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宣布了西征的决定。尽管遭到了孙固和吕公著的极力劝谏,仍然没有改变他西征的决定。

  赵顼下达了出征命令:李宪从熙河、种谔从鄜延、⾼遵裕从环庆、刘昌祚从泾原、王中正从河东,兵分五路,同时向西夏进军。并诏命吐蕃首领董毡带兵一起出征。

  孙固见朝廷命李宪为帅,非常吃惊,他认为李宪是个宦官,本就不会领兵打仗,不能胜任西征军统帅之职。

  “宦官不能为帅吗?”赵顼反问。

  “当然不行。”孙固肯定地说“出兵打仗是军国大事,以一个阉人为帅,难道说朝中无将、‮国中‬无人吗?前线将士,能听一个阉人的命令吗?”

  赵顼不耐烦地说:“这是朕的命令,谁敢不听?”

  孙固见赵顼铁了心要命李宪为帅,只好不再说这件事,接着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五路出兵,谁统一指挥,如果没有一个统一发号施令的人,在‮场战‬上会套的。”

  “朕岂不知要有总帅吗?”赵顼说“只是还没人能胜任总帅之职。”

  吕公著附和着说:“如此重大军事行动,当然要有一个总指挥,既然无人能胜任总指挥的职务,就不要出兵吧!”

  孙固接口说:“公著所言极是,请陛下三思!”

  赵顼沉着脸说:“朕意已决,你们不要多说了。”

  孙固、吕公著撞了一鼻子灰,只好作罢。

  退朝之后,赵顼刚刚坐定,⾼太后打发人请他立即进宮,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连忙赶进宮,见过礼之后,⾼太后劈头盖脸地问:“听说皇帝分兵五路征伐西夏,可有此事?”

  “是!”赵顼紧张地问“有什么问题吗?”

  ⾼太后问道:“⾼遵裕为其中一路的主帅?”

  赵顼点点头,表示有这么回事。

  “不行!”⾼太后断然说“这一路军马要撤回来,不然要误大事。”

  赵顼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遵裕是我的伯⽗,我对他的为人最清楚。”⾼太后说“他对朝廷的忠心无话可说,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气度太小,贪功,命他镇守边关可以,命他领兵打仗不行,不但不能建功,恐怕还要误事。”

  “⺟后不必多虑。”赵顼说“经略使(⾼遵裕)在环庆威声很⾼,不会临阵失机!何况是五路兵马并进,他既然容不得别人战功⾼过他,打起仗来肯定是不甘人后,这正可以促成他争建战功。”

  ⾼太后知道赵顼个刚愎,听不进劝告,只得说:“我可把话说前头,到时出了事,不要说⺟后没有提醒你。”说罢,退⼊后宮去了。

  西夏的密探打探到宋廷分兵五路征伐西夏,立即将军‮报情‬告西夏国⺟。

  梁氏得此‮报情‬,急忙召集众将商量防御之策。西夏众将得知宋兵来犯,个个摩拳擦掌,他们说李宪是一个宦官,不懂带兵打仗,种谔是西夏的败将,不可⾜勇,宋廷无将,那些带兵的人,都是酒囊饭袋,是来送死的。并说如今秋⾼马肥,正是打仗的好时候,都主张分兵敌。

  有一位老将却力排众议,他主张坚壁清野,以避宋军的锐气;在灵州、夏州集聚重兵,以逸待劳;再派精兵截断宋军的粮道。这样,宋军就会不战自,到时,数十万宋兵别说打仗,退兵恐怕都来不及。待到宋军溃退之时,诸位将军要怎么杀就怎么杀,人人都可以杀个痛快。

  老将的谋略,得到了众人的赞同。梁氏便采纳了这员老将的建议,传令众将依计而行。

  宋军兵分五路向西夏境內进,一路上,西夏的军队略为抵抗后,便向西夏的纵深后撤,没有遇到顽強的抵抗。

  在宋军眼里,西夏军简直就是不堪一击,在夏军的心里,这是敌深⼊。两军将士各怀心事,在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猫,对方是老鼠。

  李宪统领熙、秦七军和吐蕃首领董毡的三万兵马,杀⼊西夏境內,攻占了西市新城,袭取女遮⾕,收复古兰州,一路连捷,居然在开幕筑城,设置帅府。

  种谔率鄜延九万三千兵,出绥德城攻占了米脂城。直夏州,驻军于索家坪。

  王中正率河东兵攻占宥州。

  ⾼遵裕这一路,率领步兵骑兵八万七千,出庆州杀奔西夏,收复清远军。

  刘昌祚这一路,领兵马五万六千,出泾原杀奔西夏,在磨移隘杀败夏军,迫使夏军逃往灵武。

  五路军纷纷告捷,赵顼在京城得到捷报,欣喜若狂,下令李宪统领五路军,直捣夏都。

  宋军将士见攻⼊夏境之后,一路顺风顺⽔,连连告捷,以为西夏不过如此,其实,他们正在朝一个死亡的陷阱里跳。

  种谔从米脂城出发,攻克石堡城,驻军索家坪,直指夏州。准备粮草一到,便起兵攻打夏州。正在此时,突然接到后军来报,说押运粮草的‮队部‬遭到夏军伏击,粮草辎重全被夏军劫走。

  士兵们听说粮草被劫,顿时动起来。大校刘归仁听说粮草被劫,心中恐惧起来,自知这个仗已没法打了,也没与种谔打招呼,带领自己的士兵逃跑了。宋军本来就军心已动,见有军撤退,以为是要撤退了,便一窝蜂地跑,种谔的命令已经失去了作用。恰在此时,又下起了漫天大雪,可怜宋军人马,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途中还遭到夏军的截杀,退回鄜延,剩下不⾜三万人马。

  王中正从宥州出发,进军至奈王井,粮食耗尽,后面的粮道被夏军切断,无奈之下,也只得撤军,退回庆州,计点人马,冻饿死亡者接近一半。

  刘昌祚率兵在磨移隘杀败夏军,迫使夏军向灵州败退,宋军追到灵州城下,将灵州城围得⽔怈不通。刘昌祚命令‮队部‬向灵州城发起‮烈猛‬攻击,眼看破城在即,突然接到⾼遵裕停止攻城的命令。刘昌祚是⾼遵裕的部属,不得不服从军令,只好下令停止攻城。

  原来,⾼遵裕在进军途中,得知刘昌祚正在攻打灵州。他担心刘昌祚攻破灵州,独建不世之功,立即传令停止攻城。一念之差,使宋军丧失了破城良机。⾼太后所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

  ⾼遵裕三天之后才赶到灵州,此时,刘昌祚军的士气已怈,⾼遵裕的‮队部‬长途奔驰,也是疲惫之师,而灵州城中的夏兵经过休整部署,防御更加严密,守卫更加顽強,宋军连续围攻十八天,灵州城固若金汤,宋军难越雷池一步。

  正在两军酣战之时,夏军的一支人马悄然决开⻩河七级渠,滔滔的⻩河⽔,以泰山庒顶之势奔向宋军。

  ⾼遵裕、刘昌祚只顾攻城,没有防到夏人这一招,顷刻间,数万宋军⾝陷汪洋之中,淹死过半,此时正是隆冬天气,气候奇冷,有幸没有淹死的人,因⾐服被⽔透,又冻死了二万多人,侥幸逃得命,又遭到夏军的追杀,⾼遵裕一路逃回庆州,刘昌祚一路逃回泾原,所剩残军,仅一万三千余人。

  李宪这一路,因有收复古兰州之功,加之是他最先向朝廷报捷,赵顼命他为五路大军的总指挥,直捣夏都。

  李宪领兵东上,在天都山下安下营寨,‮烧焚‬了西夏的南牟內殿,毁坏馆库,杀败夏军,进驻葫芦河。当他得知其余各路失败的消息,不敢再进,立即班师。

  五路大军,全线溃败。当时有一位随军出征的‮员官‬写了一首《西征诗》,记录了灵州城下的惨状:

  青岗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

  宋夏双方战事的烈,由此可见一斑。

  五路大兵,出兵时约定到灵州会合,四路兵马都到了灵州境內,以不同的形式,得到同一下场——惨败。唯李宪这一路没有到灵州,因此,他的损失最少。

  灵武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赵顼正要就寝,惊得他从上爬起来,急得挠脑抓腮,绕疾走,整夜都不曾⼊睡,从此便染上了疾病。

  事后他对左右说:“朕遣兵西征的时候,孙固力谏不可,朕以为他是迂阔,不肯听他。太后也说⾼遵裕不可使领兵、任攻取,朕也不听,如今果然遭此大败,悔之晚矣!”

  按罪论罚:⾼遵裕贬为郢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种谔、刘昌祚、王中正都受到降职处罚。唯独李宪不加罪。

  孙固认为,各路兵马都到了灵州,唯李宪没有到,依军法论处,李宪当斩,现在不但不杀他,竟然连处分都不给,不合理。

  赵顼便降诏责问李宪,自要他说明擅自退兵的原因。

  李宪上表申辩,称因为粮草运输没有跟上,‮队部‬没有粮食吃,只好退兵。并说他正在筹办粮饷器械,图谋再举。

  李宪的狡辩,惑了赵顼。过了两天,李宪再上进攻西夏的策略,赵顼授他为泾原经略安抚制置使,兼知兰州,并命李浩为副。

  吕公著再上书谏阻,赵顼仍然不从,吕公著托说自己有病,请求辞职,赵顼命他为定州知州。

  此时官制改⾰已经确定,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仆,参知政事为门下中书侍郞尚书左右丞。

  赵顼命王珪为尚书左仆,蔡确为尚书右仆,章惇为门下侍郞,张璪为中书侍郞,蒲宗孟为尚书左丞,王安礼为尚书右丞。

  3、再败永乐城

  灵州之战虽然失败了,赵顼并没有放弃消灭西夏的愿望,李宪很会揣摩赵顼的心事,他知道皇上开疆拓土的决心并没有变,于是就投其所好,提议再伐西夏。赵顼正在犹豫之际,种谔又向朝廷奏报,建议在横山筑城寨,取⾼屋建瓴之势以俯瞰夏境,并主张从银州进兵征讨西夏。

  这个建议是延州知州沈括提出的,种谔因为西征吃了败仗,想有一个建功的机会,便把沈括的建议上奏朝廷。

  赵顼非常重视种谔的意见,立即派给事中徐禧、內侍李舜举到鄜延去落实筑城之事。

  王安礼认为徐禧志大才疏,不可大用,奏请赵顼改派他人,赵顼不听。

  李舜举领旨后去见宰相王珪,对王珪说:“古称四郊多垒,这是卿大夫的聇辱!相公当国,怎么能把这样的大事给两个內臣呢?我们这些內臣,只能做些打扫卫生的后勤工作,怎么可以做将帅的重任呢?”

  李舜举的态度很明确,打锣卖糖,各做各行,他和徐禧都是宦官,只能做一些侍候皇上的事,领兵打仗是将帅们的事,不应该让他们来做。他的话,说出了宋朝的一个普遍问题,能带兵打仗的将帅靠边站,不会打仗的却去领军杀敌。

  王珪心里有愧,笑着说:“你也不要太谦虚了,老朽与你同殿为臣,不会领兵打仗,不能到边廷建功立业,正要借重你绥靖边疆,使朝廷无忧,我才好做太平宰相。你和徐禧能文能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正该出将⼊相,为朝廷出力,怎能说不能为帅呢?”

  李舜举知道再说也无用,叹了口气,只好退出。

  徐禧和李舜举到达鄜延,徐禧察看了地形后,不赞成筑城横山,要将建城地址选在永乐。

  种谔认为,横山控扼险要,地势居⾼临下,俯视兴州、灵州,进可以直捣西夏巢⽳,退可以自守,是筑城的最佳地点。征伐西夏,要从银州进军。

  徐禧则认为,银州虽据明堂川、无定河的汇地,但旧城东南面已被河⽔淹没,西北又阻天堑,不如永乐地势险要,应筑城于永乐。

  种谔则说,永乐距银州只有二十五里,是银州的冲要,在此地筑城,西夏定要力争,筑城不能有所益于‮家国‬,反惹起西夏的战争,这是失策。

  徐禧则认为,筑城于西夏必争之地,要让西夏感到恐惧,这才能显上国的威风,如果怕他来争,还能坐镇边疆吗?

  两人为筑城地点相持不下,只好上奏朝廷。

  赵顼不明底细,竟然采纳了徐禧的建议,舍横山而筑城永乐,并诏命徐禧带领诸将前去兴筑,命沈括为援应,陕西转运判官李稷负责粮饷供应。

  徐禧奉诏后,因与种谔意见不合,奏请留种谔守延州,自己亲自率众将前往永乐筑城。只用了十四天时间便筑成。

  赵顼大喜,赐新城名银川寨。

  银川寨距离银州二十五里,地当银州要冲,为夏人必争之地。徐禧等去后不到十天,西夏便遣铁骑二千,来攻银川寨。

  曲珍派人飞报徐禧。徐禧命沈括留守米脂,自己与李舜举、李稷等驰援银川寨。

  徐禧率援兵刚到银川寨,西夏已调集‮国全‬三十万大兵来攻,显然,西夏对于银川寨是志在必得,这个结果,正是种谔担心的事情。

  大将⾼永能见夏军蜂拥而来,建议乘夏军立脚未稳之时,打他个措手不及。

  徐禧呵斥道:“王师不鼓不成列,怎可乘人未曾布阵,便施攻击呢?”意思是他要与夏军堂堂正正地打一仗。

  ‮场战‬上战机稍纵即逝,徐禧错过了一次打击夏军的良机。曲珍见漫山遍野都是夏兵,将士们面有惧⾊,建议撤军回城,以图良策,遭到徐禧一顿呵斥,只得列阵河边。

  西夏军铁骑先行渡河。

  曲珍见状,急忙说:“这个是铁鹞子军!乘他半渡之时发起攻击,定可得胜,若等他渡过河,占据有利地形,横冲直撞,将会势不可挡!”

  徐禧却说:“我正要他渡过河来,若半渡便去击他,不能消灭他们,反而会使他们乘机逃脫,岂不是要留下后患?”

  徐禧不懂兵法,又一次丧失了击敌的良机。在他的眼里,似乎夏军就是来送死的,宋军已经稳胜券。

  曲珍见徐禧本就不会打仗,忍不住长叹道:“大势去矣!我将死无葬⾝之地啊!”‮场战‬上战机稍纵即逝,西夏铁鹞子军见宋军并不出击,迅速抢过河,过河后也不列阵,直接向宋军冲杀过来,锐不可当,紧随其后的大批夏军纷纷过河,一齐杀奔宋军。曲珍部众不能抵挡,立即溃败而逃。

  徐禧见势头不好,早拨转马头,一溜烟逃进城中。曲珍带着败兵退⼊城中。

  西夏三十万大军将银川寨围得⽔怈不通,并切断了⽔源。徐禧束手无策,只能靠曲珍的‮队部‬与夏军浴⾎奋战,勉強守住城池。城中没⽔,士兵们到处挖井,很多士兵活活地渴死。

  李宪与沈括虽然引兵来救,都被西夏军所阻。种谔怨恨徐禧,按兵不动。银川寨的将士,几乎成了瓮中之鳖,釜底游鱼。

  银川寨里的将士因‮渴饥‬,几乎失去了战斗力。半夜时分,突然又天降大雨,城中一片混。西夏军乘势攻破银川寨。

  徐禧、李舜举、李稷等死于军中,唯曲珍丢盔弃甲,在军中逃脫。

  永乐城一战,宋军阵亡将士二十余万。西夏兵追到米脂,沈括闭门死守,西夏兵攻打数天不下,撤兵退走。

  自熙宁年以来,赵顼数次用兵西陲,所得地盘仅葭芦、吴堡、义合、米脂、浮图、塞门六城,阵亡将士数十万,耗用钱⾕银绢不计其数。永乐一役,败得更惨。

  沈括因此而贬为均州团练副使,安置随州,曲珍降职为皇城使。

  永乐城之战,彻底击溃了赵顼平夏的信心,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西征,在军事上,宋朝也由攻势转为守势。

  宋朝不再西征,西夏人并不甘心,仍然在宋夏边境东侵西扰,并致书泾原总管刘昌祚,责问宋军‮略侵‬西夏。刘昌祚将西夏的书信转呈朝廷。

  赵顼无话可说,只得令刘昌祚答应来使,同意与西夏通好。

  西夏遣使来朝,上表“乞还侵地,仍效忠勤”

  赵顼下诏,说宋不会对夏用兵,也希望西夏遵守盟约,但只字不提西夏要求归还被宋夺取的土地。

  西夏使臣走了之后,赵顼下令陕西、河东经略司,所有收复的城寨,巡逻兵不得超出二三里的范围,对西夏的赏赐,仍按以前的数额拨付。

  夏主再次上书,要求宋廷归还失地,赵顼仍然不答应,夏主便心存二心,伺机报复。

  刘挚劾奏李宪,说永城之败是因李宪贪功所致,应受到惩罚,李宪被贬为熙河安抚经略都总管。

  元丰七年(1084年),夏主李秉常率兵八十万,围攻兰州,连续攻打十昼夜,李宪竭力御守,保得城池不失,李秉常因粮饷已尽,不能继续攻打,引兵退去;不久,又攻打延州德顺军、定西城及熙河诸寨,都没有得逞;转围定州,也被宋军击退。李秉常四出无功,只好收兵,宋夏暂时停止战争,依然通好。

  4、破灭的梦想

  十二月,司马光历经十九年著成《资治通鉴》一书,这本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以年为经,以国为纬,备列事目,又参考群书,评列异同,共二百九十四卷。司马光将书送呈供御览。

  赵顼见了这部《资治通鉴》,非常喜悦,夸赞说,这是一本前代不曾见的伟大著作,比荀悦作的《汉纪》要好多了。于是授司马光为资政殿学士。

  有一天,赵顼正在批阅《资治通鉴》,正好蒲宗孟进见奏事,赵顼拍拍书说,如今天下人才寥落,幸得还有一个司马光。

  蒲宗孟对司马光心存嫉妒,随口回答说,人才多半被司马光的琊说引坏了,陛下怎么反而这么说呢?

  赵顼正在兴头上,听了此话很生气,视着蒲宗孟说:“你不喜司马光,是吧?朕以前曾命他到枢密院任职,他固辞不受,満朝文武,放着⾼官不做的,惟司马光一人,谁能比得上他?”

  蒲宗孟碰了个大钉子,満面羞惭,默默退出。

  次⽇早朝,赵顼罢免蒲宗孟,用王安礼为尚书左丞,李清臣为尚书右丞,调吕公著知扬州。

  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赵顼患病,⾼太后命人求神拜佛,祭奠宗庙,然而,赵顼病情不但未见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大臣们作一团。王珪等人开始劝赵顼早立太子。赵顼似乎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无奈地点头同意了。

  赵顼有十四个儿子,有八个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存的六个儿子,年龄最大的延安郡王赵佣只有十岁。而两个同⺟所生弟弟岐王赵颢三十六岁、嘉王赵頵三十岁,论声望、凭地位,讲出⾝,都有资格做皇帝。岐王是昌王改封,嘉王即乐安郡王改封。

  员外郞邢恕想立异邀功,想在岐王赵颢、嘉王赵頵两王中选定一个皇位继承人,他去征询蔡确的意见。

  蔡确犹豫了半天说:“太后的意见如何?”

  邢恕信心十⾜地说:“岐王、嘉王都是⾼太后所生,⺟子的感情当然比隔一代的深厚,在她的儿子中立一个做皇帝,⾼兴都来不及,能不同意吗?”

  蔡确想了想说:“还是先奏知太后,有了旨意再说吧!”

  邢恕満怀信心地去拜访⾼太后的侄儿⾼公绘兄弟,寒暄过后,邢恕对⾼氏兄弟说,延安郡王年纪太小,岐王、嘉王都很贤明,他们都可以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公绘听了邢恕之言,脸⾊大变,不客气地说:“这是皇家的事,我怎么能揷嘴,你这不是要害我⾼家吗!”说罢,立即起⾝送客。

  邢恕碰了一个钉子,无奈之下,只得败兴而归。

  邢恕和蔡确见谋不能得逞,只得另想他法。

  朝中大臣对册立太子一事蠢蠢动,两位亲王也极为关注,他们到宮中探视皇上病情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躺在病上的赵顼似乎觉察到两个弟弟的意图,但也只能“怒目视之”两位亲王并常以请安为名,进宮谒见⾼太后,试图探听或议论立储之事。

  ⾼太后出⾝尊贵,她的曾祖⽗是宋初名将⾼琼,⺟亲是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妈是仁宗皇帝的曹皇后,曹皇后视为己出,自小收养在宮里,与英宗皇帝是青梅竹马。后来,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主持了两人的婚礼,当时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说。⾼太后经历了仁宗、英宗、赵顼三朝中发生的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赵顼朝的熙宁、元丰年间的变法,算得上是见多识广,政治经验非常丰富。

  两位亲王的一举一动,并没有逃过⾼太后的眼睛。她见两个儿子居心叵测,立即有了警觉,当⽇,岐、嘉两王进宮探视赵顼病情,⾼太后冷着脸对两个亲王说:“从今天起,暂时关闭宮门,你们就不要进宮来,因为皇太子还没有立定,难保臣下没有立异的想法,免得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引避嫌疑为好。”

  两位亲王知道太后说话的分量,受命之后,匆匆退出,各自回到王邸,闭门谢客,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太后噤止两位亲王出⼊赵顼的寝宮,实际上是要他们断了念头,同时,她也加快了立储的步伐,暗中安排人赶制了一件十岁孩子穿的皇袍,以备不时之需。

  ⾼太后在宮中做好了准备,邢恕、蔡确两人也没有闲着,两人密议,决定拥立赵佣,夺册立之功。

  邢恕和蔡确议定约请王珪一同进宮探视赵顼的病情,暗中却派开封知府蔡京率杀手埋伏在侧,只要王珪稍有异议,便把他杀掉。岂料人算不如天算,蔡确、邢恕布置停当后再约王珪时,王珪早已进宮去了。

  三月初一,王珪进宮受赵顼顾命,草诏遗诏,册立延安郡王赵佣为皇太子,赐名赵煦,⾼太后代理军国大事,垂帘听政。

  五天之后,赵顼驾崩。

  赵顼一生追求自己的理想,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重建強盛的‮家国‬,再造汉唐盛世。当他的梦想破灭之后,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赵顼在位十八年,改元二次,享寿三十七岁,后归葬永裕陵,庙号神宗。  Www.BwOxS.CoM
上一章   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   下一章 ( 没有了 )
这才是宋史1大唐狄公案中大唐狄公案·大唐狄公案·大唐狄公案·大唐狄公案·大唐狄公案·大唐狄公案·大唐狄公案·大唐狄公案·
福利小说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在线阅读由余耀华提供,限制级小说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结局在线阅读,被窝网提供福利小说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经典观看在线下载,大神作品齐聚被窝,最新章节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