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小说铁凝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在线阅读由铁凝提供
被窝小说网
被窝小说网 架空小说 玄幻小说 都市小说 历史小说 科幻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穿越小说 重生小说 综合其它 仙侠小说 耽美小说
小说排行榜 灵异小说 总裁小说 短篇文学 经典名著 竞技小说 校园小说 推理小说 乡村小说 武侠小说 官场小说 同人小说 言情小说
好看的小说 娇凄出轨 山村风蓅 落难公主 蒾失娇凄 绝世风流 甜蜜家庭 校园邂逅 滛虐乐园 锦绣江山 都市后宮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被窝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铁凝短篇小说、散文随笔  作者:铁凝 书号:43058  时间:2017/10/30  字数:5089 
上一章   面包祭    下一章 ( → )
  你的脑子有时像一团飘浮不定的云,有时又像一块冥顽不化的岩石。你却要去追赶你的飘浮,锛凿你的冥顽。你的成功大多在半信半疑中,这实在应该感谢你冥顽不化、颠扑不灭的飘浮,还有相应的机遇和必要的狡黠。

  于是,你突然会讲一口流利的外语了,你突然会游泳了,你突然会应酬了,你突然会烤面包了。

  我⽗亲从⼲校回来,总说他是靠了一个偶然的机遇:庐山又开了一个什么会,陈伯达也倒了,影响到当时‮国中‬的一个方面,⼲校了,探亲的、托病的、照顾儿女的…他们大多一去不返,慢慢⼲校便把他们忘了。⽗亲的脫离⼲校是托病,那时他真有病,在⼲校得了一种叫做阵发心房纤颤的病,犯起来心脏跳,心电图上显示着心律的绝对不规律。⽗亲的回家使我和妹妹也从外地亲戚家回到了他⾝边,那时我十三岁,妹妹六岁。⺟亲像是作为我家的抵押仍被留在⼲校。

  那时的⽗亲是个安分的人,又是个不安分的人。在大风大浪中他竭力使自己安分些,这使得军宣队、工宣队找他谈话时总是说“像你这样有修养的人”、“像你这种有⾝份的人”当如何如何,话里有褒也有贬。但因了他的安分,他到底没有受到大的磕碰。关于他的大字报倒是有过,他说那是因为有人看上了他那个位置,其实那位置才是一家省级剧院的舞美设计兼代理队长。于是便有人在大字报上说他不姓铁,姓“修”据是他有一辆苏联自行车,一台苏联收音机,一只苏联闹钟,一块苏联手表。为了证明这存在的‮实真‬,大字报连这四种东西的牌子都作了公布,它们依次是:“吉勒”、“东方”、“和平”、“基洛夫”

  “也怪了。”事后⽗亲对我说“不知为什么那么巧,还真都是苏联的。”

  这大字报震动不大,对他便又有了更具分量的轰炸。又有大字报说:⼲校有个不到四十岁的国民员,挖出来准能把人吓一跳,因为“此人平时装得极有⾝份”大字报没有指名道姓,⽗亲也没在意。下边却有人提醒他了:“老铁,你得注意点,那大字报有所指。”⽗亲这才感到一阵紧张。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虽有四件“苏修”货却和国民不沾边。当又有人在会上借那大字报旁敲侧击时,他火了,说:“我见过⽇本鬼子见过伪军,就是没见过国民。”他确实没见过国民,他生在农村,⽇本投降后老家便是解放区了。鬼子伪军他见过,可那时他是儿童团长。

  大字报风波过去了,⽗亲便又安分起来。后来他请病假长期不归也无人问津,或许也和他给人的安分印象有关。

  ⽗亲把我们接回家,带着心房纤颤的⽑病,却变得不安分起来:他刷房、装台灯、做柜子、刨案板、翻旧书旧画报,还研制面包。

  面包那时对于人是多么的⾼不可攀。这⾼不可攀是指人在精神上对它的不可企及,因此这研制就带出了几分鬼祟⾊彩,如同你正在向资产阶级一步步靠近。许多年后我像个记者一样问⽗亲:“当时您的研制契机是什么?”

  “这很难说。一种向往吧。”他说。

  “那么,您有没有理论或实践据?比如说您烙饼,您一定见过别人烙饼。”

  “没有。”

  “那么您是纯属空想?”

  “纯属空想。”

  “您为什么单选择了面包?”

  “它能使你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

  ⽗亲比着蜂窝煤炉盘的大小做了一个有门、门內有菗屉的铁盒子,然后把这盒子扣在炉上烧一阵,挖块蒸馒头的自然发酵面团放进菗屉里烤,我们都以为这便是面包了。⽗亲、我和妹妹三人都蹲在炉前等着面包的出炉,脸被烤得通红。⽗亲不时用⾝子挡住我们的视线拉开菗屉看看,想给我们个出其不意。我和妹妹看不见这正被烘烤着的面团,只能注视⽗亲的表情。但他的表情是暧昧的,只煞有介事地不住看表———他的“基洛夫”半天,这面包不得不出炉了,我和妹妹一阵‮奋兴‬。然而⽗亲却显不出‮奋兴‬,显然他早已窥见了那个被烤得又糊又硬的黑面团。掰开闻闻,一股醋酸味儿扑鼻而来。他讪讪地笑着,告诉我们那是因为炉子的温度不够,面团在里边烘烤得太久的缘故。妹妹似懂非懂地拿起火筷子敲着那铁盒子说:“这炉子。”⽗亲不让她敲,说,他还得改进。过后他在那盒子里糊了很厚一层⻩泥说:“没看见吗?街上烤⽩薯的炉里都有泥,为了增加温度。”再烤时,泥被烤下来,掉在铁菗屉里。

  后来他扔掉那盒子便画起图来。他画了一个新烤炉,立面、剖面都有,标上严格的‮寸尺‬,标上铁板所需的厚度。他会画图,布景设计师都要把自己的设计构想画成气氛图和制作图。他画成后便骑上他的“吉勒”沿街去找小炉匠,一个小炉匠接了这份活儿,为他打制了一个新炉子。新烤炉被扣在火炉上,⽗亲又撕块面团放进去。我和妹妹再观察他的表情时,他似有把握地说:“嗯,差不多。”

  面包出炉了,颜⾊真有点像,这⾜够我们腾一阵了。⽗亲嘘着气把这个尚在烫手的热团掰开,显然他又遇到了⿇烦——他掰得很困难。但他还是各分一块给我们,自己也留一块放在嘴里嚼嚼说:“怎么?烤馒头味儿。”我和妹妹都嘎嘎嚼着那层又厚又脆的硬⽪,只觉得很香,但不像面包。

  我们也不说话。后来⽗亲消沉了好一阵,整天翻他的旧书旧画报,炉子被搁置门后,上面扔着⽩菜土⾖。

  一次,他翻出一本《苏联妇女》对我说:“看,面包。”我看到一面挂着花窗帘的窗户,窗前是一张阔大的餐桌。桌上有酒杯,有鲜花,有摆得好看的菜肴,还有一盘排列整齐的面包。和⽗亲烤出的面包相比,我感到它们格外的蓬松、柔软。

  也许是由于画报上面包的发,第二天⽗亲从商店里买回几只又⼲又黑的圆面包。那时我们这个城市有家被称作“一食品”的食品厂,生产这种被称作面包的面包。不过它到底有别于馒头的味道。我们分吃着,议论、分析着面包为什么称其为面包,我们都发言。

  那次的议论使⽗亲突然想起一位老家的表叔,四十年代,这表叔在一个乡间教堂里,曾给一位瑞典牧师做过厨师。后来这牧师回了瑞典,表叔便做起了农民。⽗亲专程找到了他,但据表叔说,这位北欧传道者对面包很不注重,平时只吃些土⾖蘸盐。表叔回忆了他对面包的制作,听来也属于烤馒头之类。这远不是⽗亲的追求。从表叔那里他只带回半本西餐食谱,另外半本被表叔的老伴铰了鞋样。面包部分还在,但制作方法却写得漫无边际,比如书中指出:发面时需要“⼲酵⺟粉一杯”且不说这杯到底意味着多大的容积,单说那⼲酵⺟粉,当时对于一个‮国中‬家庭来说大概就如同原子对撞,如同摇滚音乐,如同⽪尔·卡丹吧?再说那书翻译之原始,还把“三明治”翻作“萨贵⾚”

  一天,⽗亲终于又从外面带回了新的‮奋兴‬。他进门就⾼喊着说:“知道了,知道了,面包发酵得用酒花,和蒸馒头本不是一回事。真是的。”我听着酒花这个奇怪的名字问他那是一种什么东西,他说他也没有见过。想了想他又说:“大概像中药吧。”我问他是从哪里听说的。他说,他在汽车站等汽车,听见两个中年妇女在聊天,一个问一个说,多年不见了,现时在哪儿上班;另一个回答在“一食品”面包车间。后来⽗亲便和这个“一食品”的女工聊起来。

  那天,酒花使⽗亲‮夜一‬没睡好。第二天他便远征那个“一食品”找到了那东西。当然,平⽩无故从一个厂家挖掘原料是要费一番周折的。为此他狡黠地隐瞒了自己这诡秘而寒酸的事业,只说找这酒花是为了配药,这便是其中的一味。有人在旁边云山雾海地帮些倒忙,说这是从‮疆新‬“进口”的,以示它购进之不易。但⽗亲总算圆満了起初就把这东西作为药材的想象。

  “很贵呢”他举着一个中药包大小的纸包给我看“就这一点,六块钱。”

  那天他还妄图参观“一食品”的面包车间,但被谢绝了,那时包括面包在內的糕点制作似都具有一定保密。幸好那女工早已告诉了他这东西的使用方法,自此他中断一年多的面包事业又继续起来。

  他用酒花煮⽔烫面、发酵、接面、再发酵、再接面、再发酵…完成一个程序要两天两夜的时间。为了按要求严格掌握时间,他把他的“和平”闹钟上好弦“和平”即使在深夜打铃,他也要起接面。为了那严格的温度,他把个面盆一会儿用被子盖严,一会儿又移在炉火旁边,拿支温度表放在盆內不时查看。

  一天晚上他终于从那个新烤炉里拽出一只灼手的铁盘,铁盘里排列着六只小圆面包。他垫着屉布将灼手的铁盘举到我们面前说:“看,快看,谁知道这叫什么?早知如此何必如此!”我看着他那连烤带动的脸⾊,想起大人经常形容孩子的一句话:烧包。

  ⽗亲是烧包了,假如一个家庭中孩子和大人是具平等地位的话,我是未尝不可这样形容爸爸一下的。我已知道那铁盘里发生了什么事,放下正在写着的作业就奔了过去。妹妹为等这难以出炉的面包,眼⽪早打起了架,现在也立刻精神起来。⽗亲发给我们每人一只说:“尝呀,快尝呀,怎么不尝?”他执意要把这个鉴定的权利让给我们。那次他基本是成功的,第一,它彻底脫离了馒头的属;第二,颜⾊和光泽均属正常。不⾜之处还是它的松软度。

  不用说,最为心中有数的还是⽗亲。

  之后他到底又找到了那女工,女工⼲脆把这位面包的狂热者介绍给那厂里的一位刘姓技师。他从刘技师那里了解到一些关键所在,比如发酵后⼊炉前的醒面,以及醒面时除了一丝不苟的温度,还有更严格的温度。

  后来,当⽗亲确信他的面包⾜已超过了“一食品”(这城市本没有“二食品”)所生产的面包时,他用张⼲净⽩纸将一个面包包好,亲自送到那面包师家去鉴定。⽗亲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那个晚上刘技师一家五六口人正蹲在屋里吃晚饭,他们面前是一个大铁锅,锅里是又稠又粘的⽟米面粥,旁边还有一碗老咸菜,仅此而已。一个面包师的晚餐给他终生留下了印象。

  面包师品尝了⽗亲的面包,并笑着告诉他说:“对劲儿。自古钻研这个的可不多。我学徒那功夫,也不是学做面包,是学做蛋糕。十斤蛋要打満一小瓮,用竹炊帚打,得半天时间。什么事也得有个时间,时间不到着急也没有用。”他又掰了一小口放在嘴里品尝着,还把其余部分分给他的孩子,又夸了⽗亲“对劲儿”

  ⽗亲成功了,却更不安分起来,仿佛面包一次次的发酵过程,使他的脑子也发起酵来,他决心把他的面包提到一个更⾼阶段。

  那时候尼迈里、鲁巴伊、西哈努克经常来华访问,每次访问不久便有一部大型纪录影片公演,从机场的接到会见、参观,到宾宴会。⽗亲对这种电影每次必看,并号召我们也看。看时他只注意那盛大的宾国宴,最使他‮奋兴‬的当然莫过于主宾席上每人眼前那两只小面包了。他生怕我们忽略了这个细节,也提醒我们说:“看,快看!”后来他⼲脆就把国宴上那种面包叫作“尼迈里”了。那是并在一起的两只橄榄型小面包,颜⾊呈浅⻩,却发着⾼贵的乌光。⽗亲说,他能猜出面包的原料配制和工艺过程,他下一个目标,便是这“尼迈里”

  为烘制“尼迈里”他又改进了发酵工艺及烤炉的导热能。他在炉顶加了一个拱型铁板,说,过去他的炉子属于直热式,现在属热回流式。

  他烤出了“尼迈里”说:“你面对一只面包,只要看到它的外观,就应该猜到它的味道、纤维组织和一整套生产工艺。”自此我也养成了一个习惯,便是对面包的分析。多年之后当我真的坐在从前尼迈里坐过的那个地方,坐在纽约曼哈顿的饭店里,坐在北欧和‮港香‬那些吃得更精细的餐馆里,不论面前是哪类面包,我总是和⽗亲的“尼迈里”作着比较,那几乎成为我终生分析面包的一个标准起点。也许这标准的真正起点,是源于⽗亲当年为我们创造的意外的氛围。我想,无论如何⽗亲那时已是一位合格的面包师了。

  这些年⽗亲买到了好几本关于面包烘制法的书籍,‮京北‬新侨饭店的发酵工艺、‮海上‬益民厂的发酵工艺、‮京北‬饭店的、瑞典的、苏格兰的…还买了电烤箱。我们所在的城市也早已引进了法式、港式、澳大利亚式面包生产线,面包的生产已不再是当年连车间都不许他进的那个秘密时代了。然而⽗亲不再烘制了,他正在安分着他的绘画事业。只在作画之余,有时任意翻翻这书们说:“可见那时我的研究是符合这工艺的。”后来我偶然地知道,发酵作为大学里的一个专业,学程竟和作曲、⾼能物理那样的专业同样长短。

  一只生着锈的老烤炉摆在他的画架旁边,作为画箱的依托。也许⽗亲忘记了它的存在,但它却像是从前的一个活见证,为我们固守着那不可再现的面包岁月。  wWW.bWoXs.cOm
上一章   铁凝短篇小说、散文随笔   下一章 ( → )
棉花垛午后悬崖汉城的事永远有多远对面麦秸垛玫瑰门大浴女笨花伶人往事
福利小说铁凝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在线阅读由铁凝提供,限制级小说铁凝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结局在线阅读,被窝网提供福利小说铁凝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经典观看在线下载,大神作品齐聚被窝,最新章节每日更新。